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深刻思考我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看待世界,向世界宣传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重大时代课题和紧迫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视中国为“愚昧”“落后”的代表。近年来,各种版本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美国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极尽诬蔑、攻击之能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主流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占涉华报道总数的70%左右。进入二十一世纪,涉华报道以负面报道为主的基本立场仍没有大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事关大国博弈和竞争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当初对中国的断言,刺耳却让人警醒。文化力是一种最基本、最持久、最深远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舞台上,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战略制高点。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事关我国政治安全和内聚力。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国防,可能是一攻就破。但是,如果这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则可能不攻自破。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不断策动“颜色革命”,干预其他国家内政,颠覆别国政权。对我国,则一方面利用“涉疆、涉藏、涉港、涉台”等话题进行无端抹黑攻击;另一方面,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散播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以此搅乱和涣散国内人民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正是着眼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既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又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塑造力。经过几代人努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作支撑。目前,美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出于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断对我民族复兴大业大放厥词,贴上各种负面标签,制造各种话语陷阱,以混淆视听,孤立和打压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是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把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宣传好,把我国发展为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宣传好,批驳各种针对我国的无端质疑和不实攻击,“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最广泛地争取国际社会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极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也面临最大外部压力,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极好机遇。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形象,发展是最大的话语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国的国际贡献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历史契机。长期以来,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在反恐、打击海盗、疫情防控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许多具有大国气派的新思想新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和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所有这些,为我们提升国际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现代管理学有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不仅要做、而且要让人知道做了什么。我们要让全国人民知道党和政府为人民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什么贡献、还要作出什么贡献”。把我国为世界和人类发展所作的贡献宣传好,责任重大,亦恰逢其时。中国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化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同约一百六十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中国共产党还与世界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的五百六十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迫切想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指出,“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密切的今天,中国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同时也应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互联网的无国界、交互性特点不仅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也为我们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舆论场。不少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新生代网民,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外传播,取得可喜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大有作为。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美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破坏没有改变。反华制华是美国的长期战略,意识形态是美西方对我渗透破坏的重要领域。中国作为唯一一个有别于西方制度模式、发展道路并有能力对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形成现实挑战的社会主义大国,自然成为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美西方对中国的攻击、打压,没有也永远不会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警醒全党,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没有改变。目前,世界上最具实力的传播媒体、全球主要通讯社和社交媒体基本都在西方国家。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通讯社几乎占全世界国际新闻发稿量的80%,全世界国际新闻供稿量90%以上由西方媒体提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国际舆论格局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这个问题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短板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目前我们在国际上“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这些“逆差”“反差”“落差”以及由此产生的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不解、曲解,正反映了我国在对外传播方面综合实力不强、发声能力偏弱等突出短板和问题。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鸿沟没有改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倡导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西方信奉的却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是唯我独尊的霸权霸道和“优先”“第一”,他们津津乐道于“西方中心论”“白人优越论”,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怀有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偏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开设国际广播电台的八十六个国家中,只有八个没有英语,互联网上80%以上的网页使用英文。而开设汉语广播的只有二十个国家,中文网页只占12%。这些差异和鸿沟,无疑对中外交流构成了障碍和阻隔。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强战略谋划,着力构建内宣外宣一体的国际传播新格局。首要的是加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其次要树立“大外宣”的工作理念,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当前,传统“内外有别”的传播模式正被“内外一体”传播格局所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战略谋划,要求“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加强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传播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近些年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支持中央主要媒体走出去,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的重要成果,要求今后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使之“成为国际传播生力军”。针对互联网条件下媒体格局的新变化和网络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批评了那种认为互联网很复杂、很难治理,不如一封了之、一关了之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这是不正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鼓励和支持我国网信企业走出去,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做到“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加强议题设置,着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他深刻分析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强调要加强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用新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讲好故事作了精辟阐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关于人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战略主动,着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运用形象化、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要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目前,我国已与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人权对话或磋商机制,举办“亚欧非正式人权研讨会”“北京人权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人权研讨活动,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在人权问题、人权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加强舆论斗争,着力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主动权。在国际舆论领域,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舆论攻势,唯一正确、有效的办法,就是有理有节、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决不能失声失语、退让躲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主动发声,让大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对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政治谣言和奇谈怪论,我们的党员、干部耳朵根子不要软,不要听风就是雨。同时,我们不能默不作声,要及时反驳,让正确声音盖过它们。这与韬光养晦或不争论是两码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他特别提醒:“更重要的是,别人乱说我们一通,如果我们不及时加以澄清和纠正,就会以讹传讹,反倒让世人觉得我们输了理似的。”当然,开展对外舆论斗争,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加强民间交流,着力拓展公共外交传播新路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世界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代表着国家形象,人人都是“形象大使”,人人都是“外交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做好民心相通的工作,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多种文化形式。尤其要“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实践证明,“智库+外宣”,将大大提升国际传播的权威性和学术对话能力。
加强能力培养,着力造就一批堪当重任的国际传播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国际视野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传播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要加强人权智库和人权研究基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学术精湛、熟悉国际规则、会讲中国人权故事的高端人权专家”。知己知彼、融通中外,这是新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呼唤和要求。有了这样一支堪当重任的国际传播战略性人才队伍,我们的事业就能更好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主动性。
(作者系江西日报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