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集团继续围绕“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实施“能源为主、适度多元、产融结合、协同发展”的业务组合战略,实施“立足首都、依托京津冀、拓展全国、走向世界”的空间布局战略,努力提升综合实力,努力提升服务首都发展能力,努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着力建设成为管理模式先进、盈利能力稳健、人才队伍精干、绿色安全高效,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首都综合能源服务集团。
4月8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国发用电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快速增长态势,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其中,据调度快报数据,一季度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0.0%。1-2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3.3%,创5年来新高。
进入4月份以来,全国发电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调度快报数据,4月1-6日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0.04%,同比提高4.62个百分点,国家发改委预计4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据调度快报数据,一季度全国发电量1.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0%,其中,火电1.18万亿千瓦时,增长8.7%;水电1993.6亿千瓦时,增长2.7%;风电955.6亿千瓦时,增长37.9%;太阳能发电273亿千瓦时,增长58.7%。
用电量也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数据显
2017年,全国发电量6.5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其中,火电增长5.1%,水电增长0.5%,核电增长16.3%,风电增长24.4%,太阳能发电增长57.1%。
一、发电量稳步增长
2017年,全国共计发电649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增速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近两年增速均在5.0%以上。发电量从2012年的约5.0万亿千瓦时到2017年的近6.5万亿千瓦时,实现了年均增长5.4%的稳步发展。
分地区看,发电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中西部电力资源较丰富地区的发电量和电力外输量均增长较快。近年,电力行业主管部门合理规划电力资源富集地区发电量外送,加速推进建设特高压输电和常规输电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与上年相比,2017年发电量增长10%以上
3月1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期间,政协委员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其中,428件提案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日前表示,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问题。
梁志鹏在国家能源局日前举行的发布会上说,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问题,主要有五方面措施。一是制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的路线图,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形成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新机制。
二是结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和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路、布局和建设时序,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与能源、电力等规划的统筹协调。
三是优化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制定保障清洁能源优先发电的实施细则,统筹水电流域综合监测和梯级联合优化运行,发挥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大电网的统筹协调作用。
四是加强调峰电源管理,加快调峰电源建设,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严格规范自
1月30日,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成员单位,包括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安全司等12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18家能源局派出监管机构,中电联、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等8家能源行业协会,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14家能源行业主要市场主体,在京参加了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主办的能源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培训会。该培训会的召开标志着能源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工作全面启动,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全行业共同参与阶段。
会上,资质中心有关人员着重介绍了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平台查询、使用,及数据归集接口使用规则。资质中心陈静副主任强调了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在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作用。陈静指出能源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工作依托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平台全面开展,为保证日常数据、历史数据归集全面常态运行,各成员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全面响应并严格落实《能源
党的十九大就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新部署。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应如何认识新时代的国有企业?如何深化新时代国企国资改革?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讲述了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历史使命和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举措。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您认为新时代对国有企业意味着什么?
郝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我们认清形势任务、谋划推进工作的基点。推进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党建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历史起点上,深刻领会进入新时代对国有企业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意味着责任更重。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一